枫声 Yongfeng's Blog

影评:卡罗尔

January 26, 2017

最近撞到一部画面极美,拍摄极细腻的电影:《卡罗尔》。每一帧都像是一幅画。而且之后每次观看都能发现新的细节和导演的用心之处,遂将我的感受和分析记录于此。

凭借该片,鲁妮·玛拉在戛纳斩获最佳女演员,然而本片在奥斯卡和金球都未能获奖,仅有 4、5 个提名。其在 IMDB 和豆瓣上的评分也不算很高,很多人对它的评价是没有剧情。但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卡罗尔》在美国的几大影评人奖项上都获得最佳影片、导演、摄影、原创音乐、艺术指导等主创类大奖。其在 IMDB Critic Review(媒体评分)上也获得了 95 分这样极高的分数。为什么这部电影会获得差别如此悬殊的评价呢?

影片分析

梗概

50 年代的纽约,两位成长背景迥异的女性陷入苦恋。年轻女子特芮丝(鲁妮·玛拉 饰)在曼哈顿的百货公司担任售货员,但心中向往的却是摄影师工作。某日,一位迷人而优雅的金发贵妇卡罗尔(凯特·布兰切特 饰)来到百货公司为自己的女儿购买圣诞节礼物,结果和特芮丝一见投缘。此时,卡罗尔的一段似乎理所当然但其实根本没有爱的婚姻已接近凋零,她正和丈夫哈吉(凯尔·钱德勒 饰)办理离婚手续。随着爱的火花在她们之间激烈的迸发,两人初见时对彼此的懵懂逐渐淡去,而相互之间的联结变得越来越深。正当卡罗尔准备完全摆脱婚姻的束缚之时,她的丈夫哈吉(凯尔·钱德勒 饰)以卡罗尔和特芮丝之间的不正当关系为由,想要剥夺卡罗尔对她女儿的抚养权。圣诞已至,卡罗尔踏上了和特芮丝一起的旅途,这也是一段她们内心自我发现的旅行。

影片开始,镜头跟随一个与主线故事并无关联的角色,穿过夜幕下熙熙攘攘的纽约街头,来到了一间餐厅。紧接着,该男子无意中看到了正在和卡罗尔吃饭的特芮丝,于是走上前去打招呼。导演至此引出了两位女主角(图 1)。

图 1

男子邀请特芮丝去参加一个朋友的派对,特芮丝回答说她刚好也计划过去。此时卡罗尔打断了他们,表示自己有事要先离开。特芮丝的劝说没有奏效,卡罗尔起身下楼。特芮丝在片刻的失落之后慌乱的离去。这场戏至此结束。之后镜头来到了出租车上,特芮丝正和她的朋友赶去晚上的派对。

特芮丝独坐在车上,看着夜晚的窗外,开始了对卡罗尔的回忆。

图 2

这里要说的是,本片的拍摄运用了非常多的玻璃元素。导演透过玻璃来展现人物和场景,表现了一种虚无缥缈的不真实感,宛如梦境。这很好的反应了电影回忆(倒叙)的叙事方法,也体现了特芮丝对自己和卡罗尔的这段感情的认知。

图 3 一些透过玻璃拍摄的场景

回到刚才那场戏,导演运用了几个主观镜头,向观众展示了车窗外嬉戏打闹的小孩、说笑着过街的夫妇等场景。除了特芮丝的反应镜头外,这部分戏全部通过她的第一视角拍摄,并对小孩的嬉闹声、行人的交谈声做了特殊处理,仿佛这些声音都不是真实的,拍摄速度也略微减慢(升格),进一步增强了影片的代入感,渲染了一种很美好的回忆氛围。

图 4 特芮丝看着窗外开始回忆

这场戏最后以画外火车越来越近的声音作为剪辑点,切到了火车穿梭的镜头,并以真实的火车自然过渡到了商场里的玩具火车,引出了特芮丝和卡罗尔第一次相遇时的情景。至此,影片正式进入倒序的部分。

火车在这部电影的前半部分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线索。上一场戏就运用火车进行了一个非常自然的过渡。接下来,特芮丝来到了她工作的百货公司。在商场正式开灯营业前,她独自一人徘徊在柜台,凝视着运行在黑暗中的玩具火车。

图 5

可以看到,即使这种玩具火车在当时是那么的贵重、那么的精美,但是对于遇见卡罗尔之前的特芮丝来说,它也是暗淡的。这样一场戏体现出了特芮丝在认识卡罗尔之前精神上的无依托,生活、工作上的暗淡和乏味。随后,百货公司开门营业,整个场景被点亮,卡罗尔来了。

篇幅有限,分析完开头的几场戏之后,我们直接进入到下一个小高潮:特芮丝第一次去卡罗尔家。这场戏从卡罗尔开车接上特芮丝开始,几乎整场都在行使的汽车中拍摄,跟开头那一场颇为相似,但是导演处理得更加细腻。

汽车开动,舒缓的背景音乐响起,我们跟随镜头来到了副驾驶位,开始了同样的特芮丝第一视角。一路上,不管是卡罗尔对特芮丝所说的话,还是车子收音机里的音乐,都作了更强的特殊效果处理,听上去既遥远,又有一点不真实。特芮丝则一直沉浸在自己的幸福之中,完全没有回应卡罗尔。整场戏特芮丝没有一句台词,只是偶尔深情的望向开车的卡罗尔。

图 6

我们可以从上面的图 6 中窥探到这场戏的一些画面。不难发现,这一段除了特芮丝的脸部特写(一个相对客观的镜头),其他的主观镜头全都是柔焦,也就是说特芮丝的所见全是虚化的。特别是在汽车驶入隧道之后,观众通过特芮丝所看到的画面完全的虚掉了。如下面图 7 所示。这时的背景音乐也被收音机里 Jason Wade 的那首「You belong to me」所取代,声效更加的失真,镜头速度进一步减慢。

图 7

我认为这场戏是整场电影中导演处理得最为用心和细腻的一场,以如此丰富的视听语言向观众展现了特芮丝的内心世界。全场虽然没有一句对白,但是我们通过导演细致的处理和鲁妮·玛拉投入的演出能非常强烈的感受到特芮丝在整个过程中都被幸福所笼罩,完全沉浸在自己和卡罗尔的世界里,而其他的一切都那么遥远与模糊。她仿佛希望时间能永远停留在此。

随着汽车开出隧道,影片节奏略微变快,在高潮之后迎来了一个相对平缓的段落,二人到了卡罗尔的家门口。但是特芮丝的主观视角仍在继续,导演通过画面和音效告诉我们特芮丝仍享受着刚才的美好。片刻之后,卡罗尔已经在车子外跟一个小孩交谈,此时特芮丝拿起了手中的相机,战战兢兢又略带羞涩的给卡罗尔拍下了几张照片。

图 8

我们可以从这些影像中窥见特芮丝对于卡罗尔的感受。然后我们来到这场戏的最后一幕,导演用一个长镜头拍摄两人乘坐的汽车穿过一条小径缓缓开到了房屋门前。此时特芮丝仍然没有从刚才的幸福当中脱离出来,两眼一直呆望着窗外,直到卡罗尔的一句「Still with me?」把她的思绪打断。

图 9

至此,本段高潮戏结束。

紧接着的一段戏发生在卡罗尔的家里。正当两人交谈之时,卡罗尔的丈夫哈吉突然回家,告知卡罗尔他必须提前带走他们的女儿。两人就此事争吵的越来越激烈,卡罗尔在混乱的情绪中无暇顾及特芮丝,特芮丝为自己的存在感到尴尬。下图中,卡罗尔在对丈夫解释完它们之间的关系之后关上了房门,象征着两人第一次有了隔阂。

图 10

之后,在沉闷的气氛中,卡罗尔驾车将特芮丝送到附近的火车站,特芮丝需要自己坐火车回家。导演在这里通过跟刚才卡罗尔接特芮丝到自己家来的场景做对比,展现了两人关系的变化。

图 11 卡罗尔送特芮丝去火车站

在整个开车的过程中,两人同样没有一句对白,但是导演通过画面和音乐,给我们展现出了相比于来时两人迥然不同的心境。柔美的画面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条隔在两个人之间的窗框。这里的构图是非常细腻的,一根竖着的边框将她们分开到画面的两边,表现的是两人心中的隔阂。同样的构图方法在本片的不少地方都有用到。

图 12 电影中的窗框

在上面图 12 的第一张里,卡罗尔在开始的时候和自己的闺密贵妇亲密聊天,两人同在画面右侧,中间没有阻隔。但之后贵妇用带同情的语气邀请卡罗尔和自己的家人一起过圣诞节,然而卡罗尔显然并不需要这样的怜悯,贵妇并不能真正的理解卡罗尔,于是在第二张图里两人的距离明显拉开,分处在画面的左右两侧,中间隔着窗户的边框。有了隔阂之后卡罗尔只能淡淡的回一句「谢谢」。

第三幅图同理,虽然画面中的男性是整场戏里除卡罗尔外唯一和特芮丝有一些精神交流和共鸣的角色,但是两人的距离仍然很远,他们的谈话至始至终都隔着一条竖线。因此,当这个男的后来跨越这条线去吻特芮丝后,只能换来特芮丝的逃离。

时间到了圣诞前夕,卡罗尔径直去找特芮丝。一番倾诉过后,她让特芮丝跟她一起去远处旅行,特芮丝欣然答应了。从她们第一次见面吃饭,卡罗尔就邀请特芮丝去她家,到两人产生隔阂之后卡罗尔打电话请求特芮丝的原谅,再到这里邀约一起旅游,特芮丝都是毫不犹豫的就答应了。其实从整部电影来看,我们都能很容易的感觉到特芮丝是一个比较被动的角色:交着一个自己也不知道喜不喜欢的男朋友,干着一份自己毫无兴趣的工作,甚至连吃饭都不知道要点什么。她对于卡罗尔,更是近乎无意识的跟从。可能是她对卡罗尔身处的上流阶层的好奇、也可能是被卡罗尔的气质深深吸引。与之相对,卡罗尔则是一个强势的女魔头形象,在交往中占据着主动。她们一个像太阳一样外放,一个像月亮一样内敛。

图 13
图 14

上面是几幕她们共同出现的场景(图 13、14),可以看到,无论是两人的相对位置(高、低),还是她们衣服的色彩(暖、冷),都能很好的体现出两人性格上的对比。这里我们还可以把卡罗尔跟她的闺密 Abby 在一起时的场景作一个比较,可以发现,不论是两人的位置还是着装,都没有了这么明显的反差。因为卡罗尔在 Abby 面前表现出的是完全另外一种性格:她依赖 Abby,大小事都会跟她拿主意,去参加自己不喜欢的派对总是希望 Abby 能陪着她,在跟特芮丝产生矛盾之后也是第一时间寻求 Abby 的帮助。

她们一起踏上了圣诞旅途,一路上都愉快而幸福。影片在经历了又一个高潮之后,随着两人来到滑铁卢,一下跌入谷底。在滑铁卢到底发生了什么,这里就不再剧透了。总之,悲剧发生之前,观众就能从这个小镇的名字感觉到一点异样。除此之外,整个画面和场景的色调也在发生微妙的变化,从开始时非常暖的黄色,到滑铁卢逐渐变成了青绿色,透露出了不好的兆头。

两人在滑铁卢分手之后,卡罗尔完全被离婚的琐事占据,而特芮丝姻缘巧合进入了自己梦想的纽约时报工作。直到卡罗尔从闺密口中听到特芮丝的消息,才坐车到她工作的地方,希望能碰见她。

图 15 卡罗尔再次遇见特芮丝

上图就是卡罗尔在车中再次看到特芮丝时的场景,此时她整个的衣着和妆容都明显变得艳丽夺目,而卡罗尔在这场戏中的衣服则变得淡雅低沉。这也是导演在告诉我们,特芮丝改变了,她不再是从前那个羞涩、被动、对什么都说「Yes」的女孩了。在这场过街的戏中,我们能清楚感受到镜头的晃动,以及特芮丝走到街中央时开始出现的节奏变化,配上几个卡罗尔的反应镜头,导演似乎在告诉我们特芮丝正离卡罗尔而去,卡罗尔虽然想竭力抓住她,但此时她是那么的无力。

电影在这里开始进入尾声,前后有很多个场景都拍的非常美,很有质感,有时间可以慢慢欣赏。

卡罗尔终于处理完了离婚的琐事,她随后写信给特芮丝,表示希望能跟她一起吃个饭。整个电影环形的叙事在这里合拢,镜头来到了影片开头的饭店。导演在这里补全了开头没有展现出的内容。卡罗尔告诉了特芮丝她的近况,说她和哈吉准备将房子卖掉,之后她会买一间公寓单独住。卡罗尔此时委婉的试探特芮丝是否愿意搬过来跟她同住,在经过一段长时间的沉默之后特芮丝非常坚定的拒绝了,这是全片她第一次说「NO」。紧接着卡罗尔又邀请她一起去晚上的派对,特芮丝同样以沉默表示了拒绝。

卡罗尔彻底绝望了。此时,影片开头的男子打破了她们之间的沉默,叫着特芮丝的名字走了过来。这里的剧情虽然和开头完全接上了,但是导演的处理是很不一样的。

图 16
图 17

图 16 左边一列是开头的场景,右边一列是与之对应的结尾场景。图 17 上面是开头的场景,下面是结尾的场景。首先,我一个非常直观的感受就是结尾处的景别更紧,也就是人物更大了。这样的处理让画面感染力更强、更加情绪化。而观众在了解了其中的故事之后,也需要更有感染力的镜头。然后是对两位女主角面部表情的遮挡和展示,开头和结尾完全相反。在开头部分,我们看到的是卡罗尔的坚定拒绝,以及特芮丝的不甘,这和整个影片接下来的内容可以无缝衔接。而在结尾处,我们已经完全被导演「剧透」,此时我们在两个人身上感受到的是完全相反的情绪。这一前一后的反差,相当的戏剧化。可以看到,导演即使在处理如此简单的对话场景时,也非常细致。整段戏中,鲁妮·玛拉和凯特·布兰切特的表演也十分出色。

接着我们来到整部电影的最后一场戏。特芮丝在朋友的聚会中半途离开,来到之前卡罗尔想要约她见面的餐厅。

图 18

上图是当特芮丝发现卡罗尔之后的画面,结尾的高潮部分从这个地方开始。随着悠扬又庄严的背景音乐响起,特芮丝像开始一场仪式一般迈出脚步向着卡罗尔走去。导演不停的在特芮丝的第一视角和特芮丝的反应镜头之间切换。手持拍摄带来的画面晃动和慢速将观众的情绪一步步积累起来。特芮丝越走越近,卡罗尔逐渐清晰的展现在了她的眼前。此时卡罗尔也发现了特芮丝。最后,导演以卡罗尔慢慢释出的微笑作为剪辑点结束了全片。

我们已经看到,这部电影的视听语言非常丰富,非常具有表现力。导演通过对技术恰到好处的运用,给我们呈现了这样一部唯美的高质量电影。这是一部 LGBT 题材的电影,但是本片并没有过多的强调 LGBT 人群所面对的特殊的外部压力,其整个的着力点还是放在了对普通亲密关系的展现上。虽然不可否认的是,LGBT 题材的影片会自带一些加成,天生就会有更强的感染力和悲剧效果,但是我认为这部电影如此成功确实要归功于导演高超的叙事能力。 托德·海因斯将一个并不是太复杂,或者说是并不是太扣人心弦的故事讲述得如此之好。

导演对每个场景的处理都非常细腻,镜头语言运用得恰到好处。我们还可以来看一个其实并不是特别重要的戏,就是开头路人甲在夜色中穿梭的那部分,如下图

图 19

这个场景当然是非常的美,但同时我们也能直观的感觉到整个的拍摄节奏和画面的动态。在这场戏中,运动道具的有过街的路人甲,周围的行人和汽车,还有飘过画面的一缕烟,每一个元素的运动都非常和谐。这里我们可以把这个镜头和黑泽明的电影来比较一下。黑泽明也是一个非常注重画面动感的导演,他电影中的很多场景都会有刷刷下不停的雨、雪花、飘扬的旗帜和尘土等。即使是室内场景,往往也会通过巧妙的布景或声效来展示室外动态的部分。这么美的电影没能在大银幕上观看也是一种遗憾。

如此好的电影是非常难遇到的。拍电影是一项难度很大的工作,可以说拍出烂片是常态,拍出好片是小概率事件。上一部这么美的电影我现在只能想起《花样年华》,可能是我阅片太少吧。既然好电影珍贵,我就在这里总结一些,顺便也可以做个推荐。

关于 LGBT 题材的:《阿黛尔的生活》,《指匠情挑》,《喜宴》。

犯罪类型的推荐大卫·芬奇的所有作品,从《七宗罪》到《十二宫》,再到《消失的爱人》,每一部都很经典。然后是韩国的一票犯罪系列电影:《老男孩》,《黄海》和《新世界》。

嗯,好的电影还是很有一些的,实在难以分类总结,就再来一部近期热门吧:《爱乐之城》。这部电影就不多说了,金球奖 7 个提名全中。颁奖典礼的开场短片都在强力膜。电影里连垃圾桶都是紫色的。然后再推荐一部同一个导演拍的《爆裂鼓手》。如果说《爱乐之城》是导演向爵士乐致敬的话,那《爆裂鼓手》在我看来则是完全为了爵士乐而拍。估计这个世界上没有谁比这个导演更爱爵士乐了吧。

如果一定要有「大片」的话,除了那么多众所周知的,还可以看看扎克·施奈德的一些电影,它们虽然谈不上有多好,但还是挺有意思,挺有看头的。这个导演很喜欢炫技,经常一开篇就来一个很 fancy 的合成长镜头加升格(time remapping),能把观众吓尿。整个效果很有游戏 CG 的感觉。然后,不推荐的是大部分的漫威系列超级英雄片。它们特效虽好,但拍摄手法简单粗暴,配乐约等于没有。

最后,还是要涵盖电视剧方面的,然而我实在看得太少了,主要还是在关注英剧和美剧(不过其他国家拍的电视剧也确实差距太大)。近几年英美剧中倒是出了不少高水准的好剧,但是要一集一集拎出来看的话,就我看过的来说,真正达到了电影级制作的其实一根手指就能数过来,那就是《权利的游戏》。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