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声 Yongfeng's Blog

坂上之云 —— 剧情简介及影评

April 06, 2016

剧情梗概

坂上之云

一介小国即将迎来其开化之期。明治初期的日本,产业方面,只有农业,人才方面,只有近 300 年来身为读书阶层的旧士族。通过明治维新,日本人首次拥有了近代化的民族国家,所有人都成为了「国民」。带着新奇与不安,他们将成为这个昂扬的时代最初的体验者。不管是哪个阶层、何种出身的人,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博士、官吏、军人或是教师。这个时代的光明正是源于这种乐天主义。

现在看来确实有点滑稽,这个只有米和布的国家,却和欧洲的先进国家一样拥有了自己的海军、陆军。

这是一个关于如此的小国,是如何通过国民的不懈努力,最终屹立于世界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四国的三名男子。

秋山真之,为海军部制定作战计划,在对马海战中彻底击溃了被称为不可战胜的波罗的海舰队,其塑像现在还立于佐世保的海军兵学校中。

他的哥哥秋山好古,创立了日本的骑兵部队,打败了有着史上最强骑兵之称的哥萨克军团。

还有一个青年,他是变革了俳句、短歌等日本旧有的短诗型,成为了诗歌中兴鼻祖的正冈子规。

他们以明治时代的人所独有的劲头,大步向前。他们和这个国家的命运,都如同迎着山坡升起的云朵一样蒸蒸日上。

秋山好古、秋山真之、正冈子规
秋山好古、秋山真之、正冈子规

少年的国

庆应四年,好古十岁那年的春天,一件颠覆了村子的大事发生了:明治维新。武士的社会和经济地位一落千丈。作为武士阶层的秋山家,为了真之的出生而愁苦不已。好古为了分担家里的负担,一边忍受着羞辱在澡堂打工,一边自己读书学习。恰逢改革之机,哥哥好古在恳求父亲之后,终于如愿去了大阪免费的师范学校,并最终进入了陆军学校。

在开化之初,日本人被戏称为猴子,除了外貌之外,还有「猴子学人一般模仿欧洲先进文明」的意思。尽管在矇昧的亚洲遭受白眼,在先进的欧洲受到嘲笑,但是日本国民对于改革图强确是毅然决然的。日本已经把国家的存亡全盘的赌在了西化上。

讽刺日本人的漫画
讽刺日本人的漫画

由松山中学毕业后,子规和真之都跟随当时的潮流,去了东京学习。在明治维新的初期,人权、自由与民主的观念已经在青年学生当中流行,他们也像其他学生一样走上了街头,与传统的守旧势力展开了对抗。

虽然此时,旧有阶级之间的隔阂仍然显而易见,欧美列强仍然享有治外法权。然而从英国购买的新型巡洋舰已经入役,政府也行将立宪法、开国会,向世界展示这个国家的文明。一介小国即将迎来其开化之期。

「筑紫」号巡洋舰入役
「筑紫」号巡洋舰入役

青云

真之和子规进入东京大学预备班学习,能就读于那里的学生都是当时一等一的人才,以后都成为了博士或者大臣。他们的同学当中有后来的流行作家山田美妙、大文豪夏目漱石。

在陆军学校的秋山好古则加入了德意志师学习陆军战法,时任陆军大佐儿玉源太郎也在列。德国教官高度专业化的训练为日后日本陆军取得日俄战争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棒球传入了日本,子规很快成为了狂热的爱好者与推广者,他创造了其对应的汉字词「野球」。在其后的文章中,他对棒球中的术语也逐一进行了翻译:打者(batter)、走者(runner)、飞球(fly)。

对海洋向往已久的真之从东大预备班退学,在明治 19 年进入了筑地的海军兵学校。那里的一切都是全新的,西式制服、咖喱午餐,与日本当时的习俗差异巨大。海军学校的英国教官以英国皇家海军为典范,编制、训练日本海军。

此时在法国学习骑兵技术的好古也被委以重任,日本陆军将关于搜集骑兵建设信息的一切重任都交给了这个只有 30 岁的年轻大尉。在其他领域也是如此,从明治初期到中期,国力有限的日本重用了大量的年轻人才,国家焕发着蓬勃的生机。

国家鸣动 & 甲午战争

十九世纪是整个人类都在大步向前、欣欣向荣的时代。英国开启了工业革命,俄国进行了农奴制改革,德意志完成了统一,美国在内战之后迅速崛起,日本开始维新,中国则发起了洋务运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在短短一百年内,人类踏入了蒸汽时代,紧接着又马不停蹄的迎来了电气化。这是一个振奋的时代。这也是一个动荡的时代。列强都仅在各自利益的驱使下行动,世界进入了帝国主义时代。这是一个属于外交官和军人的舞台。

清帝国也终于在近代化的浪潮中觉醒,以雄厚的财力购买最先进的武器。属国朝鲜爆发「东学党事件」,无力维稳的朝鲜政府请求清朝出兵。

强大的北洋舰队到以友好交流的名义对日本各港口进行访问,舰队官兵在长崎登录后被日方邀请上岸购物。一些水兵违反军纪,到妓院寻乐并且酗酒斗殴。这些零星的冲突在两天后演变为了一场械斗,造成双方多人死伤。清廷对此采取了非常强硬的态度,时任北洋水师总督甚至提出了对日断交、炮轰长崎等主张。最后事件以日本对清赔款而收尾。

北洋水师访日
北洋水师在日本港口开炮

此次访问震惊了日本朝野,可以说是中国版的「黑船事件」。在此之后,伊藤博文内阁公布了大规模的造舰计划,天皇也从内帑拨款支持。两年之后,清朝的海军优势几乎已经被穷追不舍的日本给拉平了。

明治 27 年春,朝鲜爆发大规模农民叛乱,朝鲜政府已经无法凭借自己的力量平息,于是请求清朝出兵。此时作为一个半岛国家的朝鲜,还是清朝的属国,但同时日本和俄国又声称对其拥有保护权。朝鲜自古就作为日本与大陆国家之间的屏障,如果朝鲜被其他大国所彻底控制,那么日本与帝国主义势力之间就仅隔一条对马海峡了。

甲午战争前的东亚
甲午战争前的东亚

主和的首相伊藤博文与主战的陆军参谋和外交大臣(陆奥宗光)就关于是否向朝鲜出兵的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辩论。最终伊藤博文同意仅以最低限度的兵力去保护侨民,但陆军本部却在私下进行了大规模调遣,一周之后在仁川登陆了。

联合舰队也从佐世保起航。在朝鲜半岛西岸的丰岛,日、清两国舰队遭遇,甲午战争打响了。

军队在前线获胜的消息不断传回日本国内,民间一片振奋,正冈子规和其所在的日本报社的许多记者都申请了从军采访。在前线,子规看到了自己著名汉学家祖父所描述中的梦幻国度已变得满目疮痍、民不聊生。日本陆军还通过威胁、恐吓等手段,强迫从军记者将日军描述成受到当地民众欢迎的胜利之师,在国内对战争进行美化和宣扬。

清国在仅采取了非常有限的抵抗之后就投降了,用秋山真之的话说,就是「对手好像在故意让着我们一样」。这一仗打断了中国的脊梁,让清朝在半岛事务中完全失去了发言权。

日俄战争

俄、德、法害怕日本在东北的势力做大,以「友善劝告」为借口逼迫日本归还了辽东半岛。俄国此后又通过与清国的密约,取得了南满铁路的所有权,占据旅顺港,并对日提出共管朝鲜。至此,俄罗斯帝国犹如一只巨大的章鱼,盘旋在整个东北亚的上空,已经覆盖了整个中国东北,并正将触角伸向朝鲜。

战争已经迫在眉睫。伊藤博文临危做出了访俄的决定。在圣彼得堡,他与沙俄的主和派大臣一道做了最大的努力。然而,主和派已经失信于沙皇。伊藤博文访俄失败。

此后两国又进行了多回合谈判,尽管尼古拉二世在最后关头也没想过真正与日本在远东开战,并且已经下诏对日全面妥协,但是主战的远东总督拖延命令,使国家滑入了战争。

1904 年 2 月 8日,联合舰队偷袭沙俄驻旅顺的旅顺舰队,次日俄国对日宣战。虽然陆上战场胶着,但是在海上,俄国的太平洋舰队和波罗的海舰队相继覆灭,而日本海军仅受到了非常有限的损失。俄国在内忧外患之下,无心再战,与日本媾和。

尾声

昭和 5 年,奄奄一息的秋山好古躺在医院中。此时一生的功绩早已成了过眼烟云。他们这一代明治人竭尽自己超乎寻常的聪明才智为日本带来了文明与开化,发展出了和列强相当的经济和军事,成为了大英帝国近十年来的第一个正式盟友,并在战争中击败了俄国。虽然后世的日本人将他们的遗产挥霍殆尽,但是秋山好古是幸运的,他避开了黑暗与动荡的昭和时代,在梦中满洲的铁马冰河之上,饱享荣光的去世了。

简评

这部电视剧改编自司马辽太郎的同名长篇历史小说,制作豪华:渡边谦旁白,久石让配乐,莎拉·布莱曼演唱主题曲。「坂上之云」意思是「顺着斜坡上升的云」,意指明治时代的日本奋发图强,不断学习并追赶西方列强,国力蒸蒸日上。整部作品充满着昂扬的精神,处处都能使人感受到那个时代日本社会的朝气蓬勃与积极进取。上至天皇,下至平民,为了国家的发展,都节衣缩食,卧薪尝胆。该剧通过三位典型人物,向我们展示了明治时代日本昂扬向上的民族气质。

这样的风格与以春上春树和渡边纯一等为代表的日本当代小说家的风格截然不同。平成时代的日本已经度过了自己的黄金岁月,社会和经济都相对停滞,一亿中产的国民基本衣食无忧,有着过去日本人想都不敢想的各种权利,同时也仿佛丧失了目标。阴郁、平庸、死水一般压抑的社会是在阅读日本当代小说时能常常感受到的。主人公身上也往往透着一股无力感,对工作和生活充满着失望,转而专注于细小的事物和各种情爱。另外,日本的小说非常少(或者说不善于)去描绘宏大的社会动态,作家往往侧重于描写人物的内心感受和身边琐事。当然,这也是这类小说所特有的魅力。但是,司马辽太郎的这部作品却像法国与俄国的鸿篇巨著一样,全方位的给读者展示出了一个社会的景象。电视剧保留了这个不可多得的优点,让观众仿佛是在从空中鸟瞰明治时代的日本社会。

中国人观看这部影片一定会有特殊的感触,一是因为近代关乎中日两国命运的甲午、日俄战争都是在中国的领土上进行的,我们对这段历史不可谓不熟悉,同时,以日本的视角来进行的叙事又能带给人许多新的认识和新的观点。

这部作品其实也一直受到美化战争的诟病。有评论认为这又是将日本描绘成一个受害者形象的作品,处处向观众倾诉日本的亡国危机、被迫参战等等。但是我认为既然影片主要讲述的是明治时代,我们就需要回到那个时代去理解当时的人,而不能以现在去揣度历史,更需要暂时抛弃我们东亚民族对于昭和时代的记忆。让我们置身于 19 世纪后半叶的日本:列强林立、亚洲大陆朝不保夕、黑船来航、不平等条约……跟中国一样,这就是当时日本所面对的形势。跟中国不同的是,日本当时的经济基础和综合国力与列强的差距更大。这也就不难解释首相和天皇在处理战争时的谨小慎微。日俄开战前夕,大臣放弃和谈的建议每次都被天皇驳回。战争不可避免之时,伊藤博文也已经做好了日本被俄国攻陷后向美国求援的准备。这些都是当时的日本人最真切的感受。

司马辽太郎始终认为明治时代是无比美好的,而后日本之所以走上歧途,都是源于昭和之恶,如片尾中村草田男的俳句「降る雪や明治は遠くなりにけり(雪落而明治渐远)」。明治时代的日本人立志要将日本变成一个文明开化的国家,但是后来却结出了军国主义的恶果,这其中的原因,从这部剧中也可以窥见。

日本能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在短短几十年时间里转变为世界性强国,与那个时代国民的牺牲精神是分不开的。正如剧中所说,明治时代虽然国力攀升、经济发展,但是民权却很弱小,人民的生活水平并没有大的改善,产业工人的薪水也很微薄,政府甚至组织妇女集体去南洋卖身以赚取外汇,国权与民权严重失衡。然而每每出现战争危机之时,国民却仍然踊跃捐献。可以说,明治时代的高速发展是靠国民的巨大牺牲来实现的。国民为什么会愿意如此付出呢?战争胜利、国际地位提升,并没有给普通人民带来什么实际的好处。反而,为了更多更大的战争,为了战胜更多的国家,税赋还会加重。除了对天皇的忠心,对国家、民族淳朴的自豪感之外,似乎并没有别的什么解释了。

所以,在看到依靠重税买来的军舰出航时,普通的民众也会如此兴奋,在甲午战争的捷报传来时,街头巷尾也会充满喜悦的气氛,在日英同盟缔结时,民众表现得欣喜若狂,在日俄战争胜利,但是俄国拒绝割地赔款的情况下,人民又如此愤怒,以至于发生了日比谷纵火事件,全国各地反对合约并要求继续开战。日俄战争让日本耗尽全力,债务缠身,男子的服役年龄已经达到了 37 岁,但是国民仍然没有觉得「够了吧,可以到此为止了」。

日本帝国的覆灭,始于明治。历史并不是受害者的历史,而是全部人民的历史。普通人民当然不是军国主义分子,但也不是「热爱和平的日本人民」。就是这样一种集体的无意识,推动着日本走向深渊。人民既是受害者,也是加害者。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